星期五, 11月 18, 2011

(閒談)有家然後有國

  和從台灣來的朋友閒談在加拿大生活的經驗,他也回憶在台灣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。


  他說:在台灣讀書時,老師都鼓勵學生多讀名人傳記,將來要立志做偉人。所以,學生在作文中談及自己的志願時,不是說將來想做總統就是做大科學家,或者做大作家。有一個同學因為讀了課本上陶淵明的《歸去來辭》,在作文中說自己長大以後,要學陶淵明那樣的歸隱園林,過著“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平淡生活,被老師批下三個大字:“沒出息!”


  如今,孩子在加拿大受教育.朋友看他們的作文,郤說長大以後要做個衛生隊員或者是消防隊員。朋友猜想:很可能是他們看見那些垃圾車和消防車都是龐然大物,色彩鮮明.隊員出勤時,全副制服的攀立在車旁,很是威風,於是,他們才會在作文中,說自己將來想從事這種職業。老師不但沒有說他們沒出息,反而鼓勵他們將來要為社區服務。因為在這個人權至上、民主自由的社會裏,職業無分貴賤,做一個衛生隊員和做一個消防隊員,也像做總統那麼偉大。


  台灣和香港的小學生,每天都在課室裏聽老師講課,回到家裏還要做一大堆功課。加拿大的老師郤在上課時間,帶著學生去參觀超級市場.由接待員向他們講解,怎樣看超級市場印發的宣傳品,找尋每天出售的特價貨品,因為這樣能節省一些金錢。接待員又教他們怎樣利用超級市場發出的優待咭,計算購物的分數,因為積存了若干分數,便可以領取贈品。


  從台灣或香港來的家長不禁會咕嚕了:“我的孩子來讀書是為了求學問,不是準備將來做家務或者做廚子,要到超級市場來買菜的。”但加拿大的教育宗旨郤是:“讀書求學問,就是為了將來要適應社會的生活。”


  台灣朋友還說:以前我們被灌輸的觀念,有國才會有家,所以老師向我們講了許多毀家抒難的愛國故事。可是,這裏的老師郤教我們的孩子,有家才會有國。他們所學習的程序是:“先要認識自己、認識自己的家人、自己的家、街坊社區,包括人文、地理、小花、小草,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,才去了解自己的的國家以及和其他國家的關係。


  這也許是東方人和西方人的觀念不同。西方人認有了千千萬萬高質素的市井人民,才會產生廉能和公平的政府;東方人郤認為有了偉大的領袖之後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