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6月 01, 2010

(文摘) 中國文化的悲哀


  最近讀到一篇好文章,節錄下來與大家分享.
  
一向被認為是「成人童話」的武俠小說,其核心價值在於「俠義」二字.有人認為這正是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,亦有人認為「行舟飲馬,快意恩仇」的體驗,讀者能夠通過小說得到滿足,可謂樂而忘憂.更有人認為「不管現在還是將來,俠義精神都會必然存在.有俠義精神就會有俠義小說,就像『公道自在人心』一樣.每個人都有一個俠義的夢,武俠小說就是給大家一個一起做夢的空間.」
  
  如今,得以挑起重擔的「少俠」還未出現,那些老一輩的「大俠」,郤巳所剩無幾,有的去世,有的封筆.曾與古龍齊名的蕭逸最近在廣州感嘆道:「若無武俠小說,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!」

  他又說: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台灣,有五位武俠小說作家可稱一流,那就是臥龍生、司馬翎、諸葛青雲、古龍和我.判斷的標準是稿酬,兩萬字的一本書,稿費一般是八百元台幣,能夠拿到二千元以上的,就算是最高稿酬.能夠拿到最高稿酬的,就只有我們五人.如今,五位中的四位,巳經撒手人世,仗劍前行的路上,就只剩下我蕭逸而巳.」

  如今七十三歲的蕭逸,至今仍未忘情武俠.他說:「回首間,江湖巳遠,五十年前的入行是無心插柳,我的試筆之作《鐵雁霜翎》意外發行,一出版就被香港的公司買下版權,拍成上下兩集電影,於是身價暴漲,欲罷不能,沒想到這麼一寫就成了終身的職業.」迄今為止,這位通俗文學大作家共出版了中、長篇小說五十五部.晚期作品《甘十九妹》、《飲馬流花河》、《馬鳴風蕭蕭》、《無憂公主》等最為著名.

  在金庸封筆,古龍去世,「武林」後繼乏人的情況下,當時蕭逸四十歲,他逐漸理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寫作方式.那個時候,台灣武俠小說界的主流是模仿古龍.蕭逸郤不以為然,他說:「我逐漸有種覺悟,想將寫作路綫趨向於人性的描寫,闡釋人性中種種的問題.我覺得人性本身就是突破,只要作者能夠觀察深刻,闡釋精細,照顧到別人忽略的層面,那便隨時都在突破.」

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像《甘十九妹》那樣的小說,大家還有耐心去閱讀,現在都是工作很忙碌的狀態,很多人很少讀書、讀報,也少有真正的武悏小說了.蕭逸說:「武俠小說如果消失,是中國文化的悲哀.這個現象不是好現象,大家都不讀書,人的質素就會下降.」

  在蕭逸看來,如今的武俠內涵,應該不同於自己那個年代.但是不管甚麼甚麼,它都要有武俠的思想.到今天為止,法制巳經非常健全,但又有新的不公平,俠是大氣的道義.

  蕭逸認為:「如果把這個俠義精神去掉以後,武俠小說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.如果武俠小說沒有了武俠的精神,那就是一個行屍走肉,一具屍體,沒有存在的價值.」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