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8月 09, 2007

(掌故)洋蒽湯與大馬站


  與一位曾經在法國巴黎住了好一段日子的朋友在西餐店共進午餐,我點了個洋蔥湯,他對我說出一段洋蔥湯的由來.

  他說:最早煮出洋蔥湯來的,是巴黎 Les Halles 大批發菜市場旁邊一間叫做《豬的腳》的小餐室.這間餐廳怎麼會煮出這個好味的湯來呢?說起來是個很湊巧的故事.

  這個大批發菜市場,每天凌晨三、四點鐘便開始營業,因此,搬運工人在半夜就要把蔬菜運來.這晚下雪,工人收工時巳經是深夜,又冷又餓,想找點東西吃,但附近的食肆都巳經關門了.有人看見《豬的腳》餐廳門縫漏出一點燈光,便走過去拍門.店裏只剩下老闆一個人,他開門攤開雙手說:所有的食物都賣光了.

  有個工人剛才檢了幾顆洋蔥頭放在口袋裏,他拿出來請店主幫忙,用洋蔥頭煮一鍋湯.因為在那麼寒冷的天氣,大家都想喝碗熱湯暖暖身體.

  店東經不起他們的懇求,只好勉為其難的替他們煮湯.可是,用洋蔥頭煮的清湯不能抵餓,店東索性好人做到底,把一些隔夜麵包和餘下的芝士都倒進去.恰巧焗爐還有餘溫,便把這鍋湯放進焗爐裏去.

  想不到這鍋由焗爐裏拿出來的洋蔥湯,竟是如此美味.以後,這幾個工人時常來光顧,都要店東弄出那晚的洋蔥湯來.其他顧客也喜歡吃這個湯,於是,《豬的腳》餐廳的生意做得很紅火.其他餐廳也爭著仿傚,如今,所有西餐廳都有這個洋蔥湯了.

  朋友說的洋蔥湯故事很好聽,我也向他說一段廣府菜中那個《大馬站》的故事,因為這個很受歡迎的廣式小菜,也是無意之間湊合起來的,過程就和他說的那個洋蔥湯差不多.

  大馬站本來是個地名,在廣州市惠愛路,由於附近的建築物越來越多,現在只剩下一條小巷了,但巷口那座寫著《大馬站》的石牌樓仍然矗立著.不遠之處還有一條小巷,叫做《小馬站》.

  廣州的本地人把惠愛路叫做《財廳前》,因為這裏以前有座大樓,是廣東省的財政廳.在那個時候,流通的是銀錠,各地軍隊來領軍餉,便要派官兵騎馬來,用麻袋搬運銀錠.那些來財政廳領軍餉的官兵,就在這裏歇馬,所以叫做馬站.

  有一天,幾名官兵來領軍餉,風雨阻途,來到時巳經是深夜.他們此時還未吃晚飯,但附近的食肆都巳經關門了.其中有一家小飯店裏還有燈光,士兵們便去毃門.

  店東對他們說,菜餚全都賣完了,沒有辦法再做他們的生意.那些士兵實在太餓了,聲言就是吃白飯也可以.等到飯巳煮熟,店東人急智生,將賸下來的一些豆腐乾、肥燒肉和枸菜,全都倒在瓦煲裏煮熱,再淋上一些咸蝦醬,盛出來讓那些士兵佐膳.

  這個不知所謂的菜式,竟然獲得這幾名丘八大聲喝采.吃完之後,有人問這個菜式叫做甚麼名字?店東聽不清楚,以為他是問這裏是甚麼地方?便回荅是大馬站.陰錯陽差的,大馬站便成為了菜名.

  由這幾名官兵傳開去,以後許多來領軍餉的兵士,都特地來到這間小飯店吃大馬站這個菜式.其他飯店看見這個菜式受到歡迎,也都在菜牌加上了這個菜式.自此以後,《大馬站》便成為廣式飯店的例牌菜式了.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