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4月 03, 2007

(散文) 又一個咖啡王國

  十二年前來到加拿大,第一次走進Starbucks咖啡店,看到店面不大,桌椅又普通,比不上台灣或者香港那些帶賣咖啡的小型西餐廳,便沒有把它看在眼內.


  以後多去了幾次,覺得賣咖啡的店員笑容可掬,咖啡很香,坐得也舒服,便不自覺的常去,有時甚至一天去兩次.後來才知道這家咖啡店,郤是上市的大企業,真是有眼不識泰山.

想不到這杯咖啡竟會飛越太平洋,來到日本、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甚至中國大陸,而且有了一個中文名字,叫做「星巴克」.我曾經在香港、吉隆坡和廣州,幫襯過星巴克.只覺得咖啡味依舊,但好像缺少了一些甚麼東西.後來才想起,是那份安詳的氣氛和悠閒的心境.

前年搬了家,附近沒有星巴克咖啡店,郤有一間Blenz,也是專賣咖啡,附帶賣點餅食.店內佈置更加平民化,咖啡味道稍為淡一些,但顧客郤是各有所好,我就覺得稍為淡一些的好.這間咖啡店也開得到處都是,據說在溫哥華就有三十多間.就好像香港便利店的廣告所說的:「總有一間在左右!」

星巴克的創辦人寫了一本自傳,述說他當日如何創辦這間咖啡店,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奮鬥,經歷過多少風浪,終於建立了這個咖啡王國.這本書在台灣有中文譯本,我托朋友寄來,急不及待的從頭到尾讀一遍,是個很精彩真人真事的故事.

星巴克在西雅圖開辦第一間咖啡店,最初確實是在美國發跡,因此被視為與可口可樂、麥當奴等,同是向外擴張的美國文化.看了那本書之後,才知道我們日常很輕鬆的喝下一杯咖啡,郤養活了中美洲幾個國家的農民.

如果說星巴克是向外擴張的美國文化,那麼,現正積極打算向中國和東南亞擴張發展的Blenz,便是向外擴張的加拿大文化了.

本來做銀行職員的Geoffrey Hair,卅歲時從出生地多倫多跑到溫哥華來,認識了女商人Saran Moen ,再由她介紹,認識Brian Noble.這三個年青人在1992年的2月,合夥在市中心區開辦了第一間Blenz咖啡店.

在溫哥華,銀行、超級市場和書店,都有免費咖啡供應,只要自己動手去倒就可以了.大家都想不出有甚麼理由,可以讓顧客要花一元多,走進Blenz去喝一杯高品質咖啡.

對了,就因為是「高品質」,Blenz創出了奇跡,連鎖店開了一間又一間,不只是賣咖啡那麼簡單.它是為了現代都市中的人們,提供一個遠離煩惱、調節心情的好去處.

如今,Blenz在北美洲的發展巳接近飽和,他們立志要成為國際品牌,便把觸角伸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和中國去.說起中國,創辦人Geoffrey的眼光中,更多了一份柔情.因為他在1999年,娶了香港女子Sonin Ng為妻,現巳有兩個兒子.所以他提到中國,心上便多了幾分溫馨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