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6月 02, 2006

(往事如煙) 我的母校──志銳中學 




志銳的女學生,也要剪上平頭裝









(刊登在北美洲世界日報)


  抗戰前,旅美華僑張天爵回國興學,在廣州創辦一間規模很小的建國中學.

抗日戰爭爆發後,日機濫炸廣州,建國中學的校舍被夷為平地.張天爵北上韶關,往謁當時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的張發奎,申述辦學栽培人才的必要.

  張發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長時,曾指揮所部進攻汀泗橋、武勝關,將士用命,勇不可當,把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軍隊打得抱頭鼠竄,第四軍亦因此而贏得「鐵軍」美名.後來,張發奎因戰功彪炳而昇任第四軍軍長.


  第四軍英勇作戰,犧牲亦大.由於張天爵提起,張發奎怦然心動,因為他早就有意辦一間學校,來培養第四軍將士的遺孤,且曾打算把這間新創的學校,命名為「志銳中學」.


  許志銳,字叔龍,粵北曲江白土下鄉村人.追隨張發奎作戰多年,任營長、團長、師長.由於他勇於作戰,嚴於治軍,深得張發奎的賞識. 


  一九二八年元月,當時任第四軍廿六師師長的許志銳,在粵東五華潭下墟馬鞍山一役中,臨陣督戰,身先士卒,不幸中彈身亡. 


  張發奎頓失愛將,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.當眾人討論校名時,他率先提出以志銳為名,大家一致贊成.


  為了籌措辦學經費,張發奎建議成立校董會.他自任名譽董事長,當時任第四軍軍長的歐震為董事長,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及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為副董事長,原第四軍多名將領擔任董事.


  經董事局研究決定,先籌集國幣五萬元,作為首期開辦經費.以後每個月從第四軍歷年積存的公益金中,撥出五千元來,作為日常費用開支.并一致通過,聘請張天爵任校長.


   志 銳中學開辦初期,由於一時未能立即通知第四軍的舊袍澤把子女送來就讀.徵得李漢魂夫人吳菊芳的同意,在她任院長的廣東兒童教養院中,挑選出七十五名難童, 加上第四軍將士的子弟及遺孤廿多名,以這一百多名兒童作為創校學生.依各人程度編成初中兩個班、小學三個班先進行上課.當時,我就是從兒童教養院中被挑中 的幸運兒.


  開辦學校,除了有學生,還要有校址.在張發奎的家鄉始興縣,距離縣城數里的郊外,有一間荒廢巳久的文廟,便被借用來作為校址.


 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五日.七十五名由十一歲到十四、五歲的學童,由兩輛軍車裝載,從韶關黎市沙田的兒童教養院啟程.抵達始興郊外文廟時,巳經是夜幕低垂.大家下車一看那間文廟,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.


  這間文廟由於多年癈置失修,到處都是殘垣敗瓦,野草叢生.最恐怖的情景,郤是文廟兩側,全是高低起伏的墳墓.

  
  這一晚,我們連晚飯都沒得吃,把帶來的草蓆和軍氈,鋪在有瓦遮頭的地方,互相靠緊著過了一夜.第二天,張校長帶同幾個較年長的同學到縣城去,向縣政府借得一些鐵鍋等物,并買了一些食米蔬菜,以磚石疊成爐灶,大家才吃到創立學校的第一頓飯.


   以 後的一段日子,全體師生擔沙挑石,修補校舍,填土建造圍牆.剷除雜草荊棘,鋪設道路,還開闢了橾場.經過半年的慘淡經營,一邊上課,一邊勞動,終於把這一 間荒蕪崩敗的文廟,變成一所頗為像樣的學校.正中的大成殿是禮堂,兩廊房舍作為課室,後樓作為宿舍.廟後的一大片空地是橾場,還豎立起我們自製的籃球架.


   所 有男女學生一律剃光頭,因為沒有理髮師,買來兩副髮剪,同學便互相剪髮.學生都穿軍服短褲,腰繫皮帶,打綁腿,著草鞋.生活秩序像軍隊一樣,每天早上行昇 旗禮,聽訓話,跑步體橾.上午上課,下午勞動.通過縣政府租來附近一個魚塘和幾十畝農地,自己養魚種菜和飼養豬羊雞鴨鵝,所有副食品都自供自給,而且由同 學輪流入廚煮飯炒菜.


  第四軍派來一位上尉軍官,作為我們的軍事教官.他帶來二十枝七九步槍和一批子彈,加緊訓練我們作實彈射擊.每晚,我們要輪流值班在文廟四周巡邏.八個人分為四個小組,每組兩人,一人持槍,一人持有擋風玻璃的小油燈.


  每次值班時間是四小時,那時候我們還是小孩子,望見幢幢如鬼影的樹叢,半夜裏怪鳥高鳴,野狼嘯叫,加上墳頭燐火閃爍,真的是膽戰心寒.


   這 位軍事教官把學生當作是正規士兵,訓練的嚴格,使到我們苦不堪言.除了日間在橾場操練之外,晚上也時常作緊急集合.他在宿舍裏把哨子一聲長吹,五分鐘後, 我們便要服裝齊全,打上綁腿,帶上裝備在橾場上排隊,等候他的檢查.也試過半夜集合之後,便作急行軍,到了天亮才回來,大家都累得半死.


  他對我們訓話時,最喜歡這樣說:「第四軍是鐵軍,你們是小鐵軍.如果吃不得苦,連鐵軍的面子都丟光了!」


  當時由於環境污穢,食水不淨,同學都患染癬疥.從軍部的醫療處領來大量琉璜粉,在河中洗澡後則塗在身上,終於把癬疥治癒.由於學校沒有洗浴設備,即使是寒冷的冬天,北風凜冽,大夥兒仍要到河裏洗澡,如今想起來也還心悸.


  一九四一年夏,戰區有所調整,第四戰區只管轄廣西,廣東另立第七戰區,由余漢謀任司令長官.張發奎恐怕對志銳學生的照顧鞭長莫及,便把學校遷往柳州郊外一個叫做大橋的地方.這個地方本來是幹部訓練營的營址,訓練營停辦後,這裏丟空,恰巧可以容納志銳學生.


  司令長官部就在附近,張發奎時常輕車減從來到學校裏,和學生們隨便談天,說些做人處事的道理.有一次,他說得很激動,使到我們永遠難忘.他說:「為了辦志銳中學,我巳經傾家蕩產了.只要你們努力讀書,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,我絕不後悔!」


 志銳中學雖然暫時搬去柳州,張發奎郤有著長遠的打算.他請廣東省政府在韶關十里亭撥出一大幅山坡,自己不惜拉下臉皮向舊日同袍、各地富商和海外華僑捐募到一筆鉅款,大興土木,使到志銳中學有個較具規模的校舍,以後就不須要再到處流離.


  經過一年的興建,十里亭的校舍大致完成,學校由柳州遷返韶關.若以當時的生活水準來說,新校舍可說是美奐美侖.因為禮堂、課室和宿舍,全都用磚瓦築成,破爛的文廟及柳州竹織批盪的房舍,當然無法比較.不料郤被日機誤會是這裏是省政府,投下大批炸彈,幸好沒有傷及人命.


  當時志銳中學巳成為粵北最著名的學府,因為無論甚麼體育或學術比賽,志銳都是居於榜首.此時第四軍巳經裁撤,學校經費來源斷絕,便由省政府接辦,私立改為省立.


  抗戰勝利後,張發奎以年事巳老,解下軍袍退隱於香港,仍時常與志銳舊生聚晤,閒話家常.他看到當年的學生各有成就,老懷大慰.


   事實上,志銳學生中出人頭地的確實不少.在台灣,有空軍副總司令、海軍副總司令、五星級大飯店總經理;在香港,有政府高官、探長、企業家、報館總編輯、 著名醫生;在大陸,有廣東省政協副主席、廣州市長、人民出版社社長、大學校長、國營企業董事長、著名歌唱家和舞蹈家等.


   事 隔半個世紀,當年的志銳學生,如今都巳耄耋老矣.但在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日(就是當年第一批學生抵達始興文廟那一天),校友們都會聚集在廣州歡度校慶.舊生 們從全國各地、香港、台灣,遠至海外美國、加拿大和澳洲前來,每次都有百餘人參加.皓首兩相看,但彼此還呼喊著當年在學校時的綽號.


  張 發奎在廣州有一層舊樓,數年前被發還,在香港居住的張夫人,把這層樓借出來作為志銳同學會.由同學們捐資裝修,定名為向華堂(張發奎別號向華).除了擺設 張董事長的墨寶及一些有紀念性的遺物,并作為校友聯絡的地方.

  校友會至今仍每三個月出版一份以「向晚晴」為名的通訊刊物,分寄各地校友,數年來從未間斷 過. 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先生您好,冒昧打扰了。
本人毕业于广东北江中学,其前身就是先生您所就读的张发奎将军创办志锐中学。
近日上网搜寻志锐中学的资料,不觉来到此处,了解到许多新鲜的当时的历史情况。
在此谢过先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