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10月 18, 2011

(常識) 僧尼的法號

  長期從事新聞行業,好奇心特別旺盛,喜歡「打爛沙盤問到篤」。即使和方外人來往,也會作每事問。這倒有個好處,關於佛門中事,也能略知一二。


  佛門中人在出家剃度之後,便不再使用原來的「俗名」,而由佛門的另一個名字所替代,這就是「法名」,或者稱為「戒名」。


  改「法名」不是由自己從心所欲,一般來說,一種情況是在受戒時由戒師賜名;另一種情況是由寺院主持按輩份取名;還有一種情況是由師父賜名。其中以第二種情況最常見。


  法名所用的字,大多取自弘揚佛法,加上善良聰慧的意思。例如悟、覺、空、丁、聰、慧、智、明、修、性、清、淨、靜等.其中以「一」字為法名的,有不少是中國歷史上的高僧。例如唐代的傑出天文學家張遂,出家後法名叫做「一行」。


  「一行」法號的來歷,與武則天的姪兒武三思有關。武三思不學無術,但得到武則天的寵信,把持朝政,謀害忠良。他很佩服張遂的學問淵博,極力加以拉攏。張遂不想與他同流合污,遁入河南嵩山削髮為僧。因為他是不滿武三思的所作所為而出家,便針對「三思」的名字,自取法號為「一行」。但在佛門中,自取法號的情形是很少見的。


  唐代亦有一位高僧,法名「宗一」。曾擔任玄沙寺主持,到過江西等地講學,後來南遊福建莆田,深受當地人敬重。圓寂於福建泉州的近代高僧「弘一」法師,俗姓李,字叔同.精通音樂,擅書畫,工詩詞,還登台演過話劇。他出家於杭州虎跑定慧寺,是「了悟」老禪師的徒弟。


  元代高僧「一寧」,居住於浙江省普陀山。奉元世祖之命出使日本,後來歷任日本建長、圓覺、南禪等名寺的長老。明代高僧「一齋」,居於山西省大同地藏寺,戒律甚嚴,善信佈施的金銀財物,他都一律拒收,即使勉強收下,也用來救濟貧苦百姓。還有一位明代高僧「一如」,編輯《禪宗語錄》、《法華科注》、《大明法數》等書,為傳播佛教文學作出了不少貢獻。


  此外,現代高僧普雨、梵輝、妙蓮、妙湛、宏船、廣寧等,他們的法名都帶有宏揚佛學,普救眾生,勸世為善的意思。


  至於女尼取名,則以「妙」與「蓮」為多。「蓮」是佛花,寓意於「出污泥而不染」,所以妙蓮、妙惠、妙音、妙虛、妙諦、妙常、妙應、妙善、妙空等,便成為女尼最常用的法號。    


                 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