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10月 07, 2011
《紅船好漢》是詠春技擊小說
把武俠小說《紅船好漢》文稿交給出版社,主編問我:「這本小說,算不算得是詠春技擊小說?」我說:「雖然在整篇小說中,沒有提及詠春兩字,但這一本小說,確實是詠春擊技小說.」
為甚麼我會這樣說?因為我手頭握著證據.這個證據是來自一篇文章.不過,這篇文章不是來自「武林史話」,而是出自「廣東戲劇史」.
這本書是粵劇研究者胡振(筆名古岡)編寫,其中一篇「廣東大戲的武術發展」,有一段是這樣說的:
明朝滅亡後,不少遺臣埋名隱姓,組織義軍反清復明.清朝的壓制手段亦無所不用其極,動輒抄家九族,追捕撲殺,務期鏟草除根.
當時明末遺臣,亦有潛伏於福建莆田縣九連山的少林寺.他們削髮為僧,勤練武功,潛研韜略,當然是要與清廷為敵.不料事機不密,被清廷密探偵知.乾隆十六年(1951),清廷暗調官兵五千人,深夜把少林寺團團圍住,以火葯柴草焚燒寺院.寺內僧人此時正在元龍高臥,部份人在夢中驚醒,即使逃得出熊熊火海,亦難以躲避得過清兵的強弓硬弩.
寺內僧眾共有一百二十八人,能夠逃得出火海與箭雨的倖存者,僅得十八人.沿途又遭清兵啣尾追殺,他們寡不敵眾,大半傷亡,能夠逃出生天的,只有至善禪師、蔡福、獲杖禪師等數人而巳.
至善禪師由莆田逃亡到潮州,南下廣州投奔光孝寺.他的徒弟洪熙官尋蹤而來,隨侍師父左右.
洪熙官原藉福建漳州人.原名洪熙,閩南人習慣在小孩子名字後面加個「官」字,後來他的名字便變成「洪熙官」了.
他們師徒在光孝寺居住了一個時期,若是遇到志同道合的青年,至善禪師亦會收他們做徒弟.在這段期間,至善禪師收了番禺蔡展光、東莞莫大昌、新會李友山三個徒弟,後來又收了北江劉生.加上大徒弟洪熙官,也就是後來被稱為「廣東五大名家」的「洪、劉、蔡、李、莫」了.
由於師徒都住在光孝寺,太過惹人注目,洪熙官遂禀明師父,各人暫時分手.之後,洪熙官改名換姓,投入廣東戲班的「紅船」做廚子.
至善禪師在光孝寺埋名隱姓授徒數年,又被清官偵知.至善禪師恐怕會累及光孝寺,像少林寺一樣的被清官縱火焚毁.有過一段期間,他曾潛逃到「紅船」上,依附愛徒洪熙官暫避風頭.
有一年,洪熙官所隸屬的戲班在花縣白坭鄉演戲,有個台柱老倌被當地惡霸欺負,洪熙官出於義憤,擊敗惡霸及其爪牙.戲班中人才知道洪熙官身懷絕技,紛紛請求教授武術.洪熙官亦樂意教授戲班中人一些拳腳,免致他們下鄉演戲時被人欺凌.
洪熙官身材高大,他的拳腳又是大開大閤,硬橋硬馬,在狹窄的紅船艙內,長橋闊馬的功夫施展不開來;況且習練洪拳要費較多氣力,戲班中人多數荏弱,往往應付不來.於是,洪熙官把拳腳略加改變,短橋窄馬,這種功夫不但適宜於身體較為荏弱的戲班中人習練,更適合於在紅船艙內那種侷促的地方施展.
戲班中人學得拳腳之後,不禁好奇心起,詢問這種拳腳是何派別?洪熙因為自己仍被緝捕,又恐怕眾人惹禍上身,不想告知真相.憶起少林寺內有一知客堂,名為「詠春堂」,便對戲班中人說:「這是詠春派.」
《紅船好漢》的故事,是敘述紅船子弟行俠仗義奮不顧身的事蹟.其中主角卓叔與黃華等的武功,皆傳自洪門.況且「詠春拳」又是洪熙官在紅船時,因時制宜與因地制宜所創.是故,將《紅船好漢》列於「詠春技擊小說」,誰說不宜?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