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九龍油麻地,最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的,是那些賣唱的攤檔,我把它稱為「街頭歌壇」.因為這種給予普羅大眾娛樂的檔口,全香港就只是油麻地獨有.即使在外國,雖然也有街頭藝人,但他們沒有像油麻地藝人那樣有著固定的表演場地.
在油麻地停車場旁邊,有著七、八個搭著布蓬的攤檔,全都是唱粵曲的.因為這裏接近民居,恐怕聲浪騷擾別人,一律不許使用擴音器.唱曲而不能用擴音器,表演者確實要有一點真實工夫.
我是喜歡聽粵曲的,有空時也會來到這裏欣賞這些街頭藝人的演唱.他們每個攤檔起碼有十個人以上,四、五個人打鑼鼓和音樂伴奏,五、六個人輪流登場唱曲,生旦丑一應俱全.我更發覺有些演唱者的水準不低,而且每個攤檔都各有他們的忠實捧場客.
這些攤檔就在路邊,當然不可能收入場費.只在每次唱完一曲之後,藝人捧著圓盤走一周,任由聽眾隨緣樂助,一些老聽眾還可以得到坐矮凳子的優待.每晚收檔時,他們便把當晚的收入大家分用.
雖然每晚只帶幾件樂器和一個嘴巴便可以開檔,惟是遇到風雨之夜,或者天氣太過寒泠時,聽眾只得小貓三隻四隻,收入便不夠吃一頓宵夜.由於平日的收入只夠糊口,若是遇上一連多天都下大雨,那就連飯鍋子都揭不起來了.
時常去做街頭聽眾,倒也聽來一些江湖兒女的故事.可別看輕這些街頭藝人,內裏郤是臥虎藏龍.
有一位半老徐娘,演唱時無論台型與歌喉,都有大將風度.原來她是內地一個粵劇團的正印花旦,得過無數的國家獎項.文革時期被打成右派,她冒死偷渡來到香港,做清潔女工來賺取生活費用.
有一晚,她來到油麻地的賣唱攤檔.看見人家演唱,也就不禁技癢起來,要求客串一曲.由於她技驚四座,攤檔各人要求她加盟.自此以後,她日間仍做清潔女工,晚上便來賣唱.和氣質相同的人相處在一起,她的心情也開朗了.
另一個故事是:有位阿伯每晚都來聽曲,完場時便給一百元,幾個月來都是如此,攤檔特別放置了一張籐椅給他坐.後來有一段時間,不見那位阿伯來捧場,攤檔的藝人覺得奇怪,輾轉從街坊口中得到阿伯的住址,便走去探訪他,才知道這位老人家病倒了.
這位阿伯只是個人獨居,病倒之後沒有人照料他的生活.那些街頭藝人帶他去看醫生,輪流到他家裏替他煮飯和洗衣服.阿伯病好以後,又再成為這個街頭歌壇的忠實聽眾.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