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9月 30, 2008

(散文) 鏡頭下的歷史 

   
  每個星期五,我都去溫哥華的唐人街喝茶.座上老友全是銀髮一族,每個人都有過一段輝煌的人生經歷.這群糟老頭子,以前郤是臥虎藏龍.
  
  一向坐在我旁邊的陳橋,比我大一歲.他是1993年移民到溫哥華來.在香港時,他是攝影記者,從1956年進入《虎報》,後來轉到《南華早報》,兩家都是英文報紙,從記者做到攝影主任.30多年來的攝記生涯,他得到香港和國際的攝影獎30多項,1985年,更獲頒英女皇榮譽獎章,是香港首位記者得到這項殊榮.
  
  香港近幾十年來發生的大事,陳橋是無役不與,因此拍下了不少珍貴的照片.例如石峽尾因拆除國旗事件,市民反對天星小輪加價,文革時期的左派騷亂,歷次都爆發大暴動,還有所謂5月難民潮,大陸飢民漫山遍野的逃亡來香港.這些時候,我都站在採訪的第一線,因此時常與陳橋相遇.我們的工作目標相同,只不過他的工具是攝影機,我的工具是原子筆而巳.
  
  想不到在多年後,我們竟在千里之外的溫哥華相遇,而且每個星期都會相聚在一起喝茶談天.因為要配合文稿,我有時會向他借用圖片.陳橋很大方,從來沒有「托過手踭」.例如我在《世界日報》寫的那篇「五月難民潮」,便向他借用多張圖片.這些圖片為我那篇文稿生色不少,因為可以做到圖文并茂.
  
  最近,陳橋把30多年來所拍到的精彩照片整理出來,開一個《鏡頭下的歷史──陳橋30載新聞圖片展覽》.這些圖片不是風花雪月,每一張都是他憑著濃厚的興趣、莫大的勇氣、過人的膽色、敏捷的身手及高度的攝影觸角拍來的(作家阿濃的評語).
  
  這次展出的280幅圖片,加上詳細的中英文說明,由兩個基金會共同出資印成攝影集,書名就與展覽會的名稱相同,叫做《鏡頭下的歷史》,由溫哥華最大的慈善團體中僑互助社發行.每本售加幤25元,書款全部捐給中僑互助社作經費.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,我們這些老友很替他高興,除了送贈花藍到展覽會去,每人都買一本攝影集,既是做善事,又是捧老友場,可算是一舉兩得.
  
  手上拿著陳橋的攝影集,忽然想起故友潘禎祥來,他是《馬來亞通報》的攝影主任.我在吉隆坡和他做同事時,他很喜歡和我聊天,還耐心教我怎樣選擇雀鳥,因為他對飼養雀鳥很有興趣和心得.我發覺他對於新聞攝影很有熱忱,若是談起搶拍新聞照片,他便會精神百倍,話題滔滔不絕.

  潘禎祥多年來努力的拍攝新聞圖片,相信會留下不少精彩的作品.這些圖片,也可算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見證.若是有心人士把老潘的遺作加以有效整理,像陳橋一樣的出版另一本《鏡頭下的歷史──馬來西亞》,這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