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4月 25, 2011

(散文)  熱血沸騰的歌聲 

    
  今年是抵抗日軍侵略獲得最後勝利的六十週年。中國在這八年的抗日戰爭中,半壁河山被蹂躪,死亡人數高達三千萬,數以億計的人民失去了親人和家園。在這段悠長的苦難日子中,中國人以歌聲作為怒吼,表達對侵略者的憤恨。北京的新華社最近選出了十首,據說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抗戰歌曲。
  
  八年抗戰,恰巧是我從小學到中學的一段日子。少年人喜歡唱歌,所以新華社選出的十首抗戰歌曲,大部份我都會唱,因為那時候是我們的年代。
  
  首先是《義勇軍進行曲》,本來是電影《風雲兒女》的主題曲,因為歌詞與當時的局勢很配合,很快便傳遍起來,如今更被中國選為國歌。作曲是聶耳,作詞是田漢。在廣西柳州讀書時,田漢做過我的國文課老師.
  
  日軍入侵蘆溝橋,國軍奮勇抵抗,以大刀和步槍與日軍的飛機大炮作戰。《大刀進行曲》就是這時候流行起來的。「大刀向,鬼子們的頭上斫去!」的歌聲,使到全國軍民的熱血都沸騰起來。
  
  後來戰事展延到西北地區,民眾組織了游擊隊與日軍作戰。音樂家賀綠汀在山西鄉民的土坑上寫出了《游擊隊之歌》,這首歌曲轉瞬間便傳遍了所有淪陷區,振奮了游擊健兒的士氣。
  東北淪陷以後,大批難民南下逃亡.在1936年,音樂家張寒暉耳聞目睹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經歷,激起了創作歌曲的熱情。他把北方女性的哭聲藝術化,譜成《松花江上》一曲:「我的家,在東北松花江上。那裏有,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。」歌聲打動每一個離鄉別并的人的心絃.
  
  1938年,武漢淪陷後,著名詩人光未然從陝西壼口東渡黃河,途中親歷了黃河的險峽急流,目睹船夫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,寫出了長篇朗誦詩《黃河吟》。音樂家冼星海聽完朗誦後觸發靈感,寫出了包括幾首歌曲的《黃河大合唱》。 
  那時候,物資極度缺乏,完全沒有樂器伴奏,由我們的嘴巴唱出歌聲。我們唱出《黃河大合唱》中的《怒吼吧黃河》,還是四部重唱呢!
  當時有一首抗戰歌曲很流行,那就是《八百壯士》。在日軍進攻上海時,八百名國軍在四行(4間銀行合用)倉庫負隅作戰,轟動國際。《八百壯士》就是歌頌這些英雄,歌詞開頭是:「中國不會亡,中國不會亡!你看那八百壯士死守在東戰場。」這首歌以前在台灣很流行,郤把開頭的歌詞改為:「中國一定強,中國一定強!」但新華社沒有把這首家傳戶曉的歌曲選上,真是很不公平!
  
  至於被選上的《八路軍進行曲》、《團結就是力量》、《延安頌》和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。這些歌曲我都聽過,郤未曾唱過。若把它們編列為抗戰歌曲,那就是十分牽強了。

沒有留言: